登录 | 注册
中华卓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卓氏论坛 >> 芳 名 录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清朝潮州總兵卓興(2) 已阅:1581 / 回复:0(楼主)

卓興結交的摯友都是家境貧寒,經常餓著肚子,時有上頓沒下頓,有時更是一連幾天無粒米落肚。有一次,他帶同幾個村中少年到外邊玩耍,回來已是深夜,眾人的肚餓得咕咕直叫,於是有人偷偷摸到地裹摘黃豆莢,剝皮後用沙鍋熬煮;黃豆煮熟後,因為沒有食具便紛紛用手抓豆吃,由於人多手忙腳亂互不相讓,竟將沙鍋打破。卓興見狀打趣說:「眾將聽令,打破沙鍋寨,放走黃豆大王。」
        卓興後來當上總兵,當年棉湖的患難兄弟上潮州府城找他。當他們來到總兵府前,見大隊卓家軍禁衛森嚴,畏畏縮縮、推推嚷嚷地求門官通報,門官見他們衣衫襤褸而且言語粗俗,遂大聲呼叱不讓走近。這時一個較為膽大的發牢騷說:「你門官不要瞧不起人,要是往通報當年『同拍沙鍋寨』的弟兄來了,保管你家老爺開中門迎接。」門官覺得事有蹺蹊,不敢怠慢,慌忙入內通報。果然,卓興聞報,立即吩咐手下大開中門迎接,與眾兄弟攜手進府,擺宴接風,共敘多年離別之情;事後還向眾兄弟贈金送物,兒時曾效法「桃園結義」結拜為兄弟的兩個最要好夥伴留在軍中任用,其餘願留在府中共事的根據各人特長量才錄用,想回家的送上重禮及盤纏道別。人們無不盛讚他富貴不忘貧賤之交,此後,「 同拍沙鍋寨 」這句卓興的兒時戲言,就成為潮州人形容共患難、同富貴的同義詞。
        再後來,故事由在香港的潮州人廣為傳揚,粵語(廣州話)中流行的「沙煲兄弟」一詞出處,正是由此演變而來;意喻共患難的兄弟,有牢不可破的情誼。
        當時,村中少年多次對外「征戰」,卓家小妹經常跟在後邊起哄助威,見到眾人皆服從指揮,且每每取勝而返,對哥哥佩服得簡直五體投地,早就種下傾慕之心。日後這個路邊拾來的細妹,更成為了卓興的總兵夫人,當時的潮州人因清楚其身世,因此對桃花另有一個雅稱,將她叫做「筐頭夫人」。
        此時,由於一連幾年遭遇飢荒,許多棉湖一帶的村民為生計舉家背井離鄉,不少人為了生活更拋妻棄兒,孤身上路。卓興一家窮得揭不開鍋,更苦於沒有盤纏而坐困愁城,慈詳的母親一再要他遠走他鄉另尋生路。
       目睹家中只有母親與細妹,老的老、小的小,如果他一走了之,家中乏人照顧那怎麽辦?「不能這樣做!」卓興暗自盤算了一番,決定在此困難時期留下來照顧家庭。
        之後他每天早出晚歸,上山摘野果、挖野菜充飢,到後來,連野菜也難挖到,眼見年老的母親餓至全身水種乾著急,情急之下到鄰村富有人家的池塘偷了一條魚;豈料,被那戶人家的家丁發現,追了幾里地,他也顧不了那麽多,緊緊抱著那條等救命的魚,一口氣跑回家中,但此時的茅屋家徒四壁,空蕩蕩的連藏魚地方都沒有,後邊的追兵就快趕到;幸好情急生智,他立即將魚塞入灶坑,再用灰燼掩蓋,當來人追到屋裹時,甚麽到找不到,倖倖然離去;偷魚的事亦終於瞞了過去,一家人在飢餓難當的緊要關頭,才可美美的飽餐一頓。
        在此困難時期,村裏的窮人個個都餓得揭不開鍋,就算山裹的飛禽走獸也被獵殺得乾乾淨淨,他們很久已聞不到肉的香味;可是,有一天,同齡好友「牛仔」上山斬柴,無意間卻捉到一隻六斤重的大野兔,望著此送上門的肥肉,未下鍋已猛嚥口水,心想今天要好好食一餐;豈料,「牛仔」捉到野兔的消息傳到鄉裹大財主的兒子、惡霸「獨眼龍」那裏,他聞訊立即興沖沖趕到「牛仔」家中,指著鍋裹的野兔,硬說是他家養的兔,要「牛仔」將兔還給他並賠償損失;「牛仔」雖個子細小身體單薄,但不忿「獨眼龍」如此橫行霸道,便直斥其非;可「獨眼龍」不由分說,毒打了「牛仔」一頓,並將煮熟的野兔取去,揚長而去;「牛仔」餓了好幾天,本以為捉到野兔可填飽肚子,東西被強行搶去還遭毒打,真的是「賠了夫人又折兵」,氣急敗壞地跑去找村中的「大哥」,向卓興告知此事。
        卓興聽罷「牛仔」哭訴,不由火冒三丈,拖起「牛仔」直奔「獨眼龍」家討個說法,怎知「獨眼龍」反糾集一眾家丁,圍著他們拳打腳踢;這時的卓興怒從中來,立即施展他的十八般武藝加以還擊,直打得「獨眼龍」與那幫狗奴才落花流水,「牛仔」亦在旁助威叫好。此時,負傷倒地的「獨眼龍」仍口出狂言,粗口辱罵,誰知卓興再來一招穿心拳,直搗心窩,將惡霸「獨眼龍」錯手殺死。雖說是為民除害,但卻因而釀成了大錯。(2)

作者:wer_888@126.com (2011/2/6 17:41:47)   回复此贴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1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卓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1,789.1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卓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